科研管理
“使行录”与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11-14
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历史上各国往来的使者留下了大量的出使纪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了解东亚文化交流史、各国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宝库。新世纪以来,这一类文献巨大的体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吸引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围绕其展开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和重要学术面向。
2022年11月5日-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协办的“‘使行录’与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此次会议云集来自两岸三地和日本、韩国、越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呈现出国际性、跨文化、多学科的特点。研讨会上,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使行录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使行录与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研究、使行录与东亚诸国关系史研究、使行录语言学相关问题与翻译等研究等主题展开精彩的学术讨论交流。会议还吸引了国内外近400名关注“使行录”研究的专家与青年学子在线参会。
11月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由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副院长王丹教授主持。
王丹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背景、筹办过程以及与会专家概况等。她表示,各国学界同仁高度关注这一学术方向,会议选出的50余位学者共680余页的论文集精彩纷呈,相信本次会议在“使行录”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使行录”研究是多学科、国际性的重大学术主题,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宝库。北大中文系、历史学系、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有一批学者长期关注并作出研究实绩,本次会议的倡导者漆永祥教授正是先行者和中坚力量。他期待此次论坛能够充分推动学界交流,形成学科共识和学术共同体。
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院长陈明教授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使行录研究起步和发展的历史,并指出,此次研讨会论文集中所关注问题不仅广泛涉及历史、文献、文化、文学、宗教、艺术文物等多个范畴,而且极为关注东亚使行录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显示了这门新学问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主题发言
随后,王邦维、张伯伟、朴永焕、丁克顺等十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主题发言既有“使行录学”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发展愿景等宏观角度,又有从具体文献出发进行考证分析的代表性研究个案。
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教授王邦维以“‘桥上人’与‘楼上人’:我们怎么互相书写”为题发言。他以卞之琳的诗《断章》引入,指出目前研究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诸如关注和挖掘印度、波斯等国的域外文献。历史上中国和周围国家始终在互相观看、互相“书写”、互相“装饰”,研究域外与中国相关的文献意义重大、潜力长足,各学科学者都有待做出新的学术发现。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的主题发言以胡适提出的“三术”引入,以文献、历史、比较三个关键词阐述了“使行录”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方法。他谈到,从“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使行录的文献整理已经形成规模,以《〈燕行录〉千种解题》为代表的系统性考辨著作也相继问世;从历史来看,当下使行录研究需要思考和借鉴“长时段”的史学立场;从“比较”来看,使行录研究可以将各类文献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得到新见。因此,他提出当下应以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研究、多元的观念作为使行录研究的“新三术”。
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朴永焕通过分析鲁认的《锦溪日记》与崔斗焕的《江海乘槎录》等行纪文献,讨论了相距三百余年的两个历史阶段中朝鲜士人中国观的变化发展趋势与明清士人的朝鲜观发生的变化。
越南汉喃研究院教授丁克顺从越南阮朝于1868年出使北京的使者阮思僩留下的几本文献资料出发,从中梳理出使团在中国的行程事件及活动,以及之后越南阮朝在其时国际形势下对世界关系的认知变化。
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教授邱瑞中指出,当前的“燕行录”研究队伍需要两类力量,既需要已有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集中精力投入其中,成为领军力量,也需要较早把“燕行录”研究确定为一生奋斗方向的青年学子跟随师长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共同长期努力推进“燕行录”学研究。
延边大学教授赵季正主持编纂《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这一部七百万字的编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他介绍了书籍的内容和体例,并就编纂过程中遇到的时间断限、分类等问题邀请相关学者共同求正探讨。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教授金柄珉围绕中朝文人题画诗文的跨文本价值作主题发言,他以黄云鹄所辑《完贞伏虎图集》为例,讨论中朝文人运用题画诗文进行的交流传统,以及题画诗中呈现出的各自文化特色。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王勇基于对《使琉球记》《琉馆笔谈》《燕台再游录》等使行录文献的具体分析,探讨19世纪初东亚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指出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的持久辐射力与国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研究所研究员李花子关注到法藏《天下诸国图》与奎章阁《舆地图》中均收录了“穆胡定界时所模图”,两图互为补充,重新考证比较后,她认为两幅图均为清朝画员绘制的长白山图的摹本,为研究穆克登定界的历史原貌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元周讨论了使行往来与朝鲜“辛壬士祸”的关系,他分析燕行文献中呈现出的贿银问题,探讨了清朝吏治、属国控制和藩属国之间的政局关系。
5日下午-6日上午,研讨会进行分组讨论。学者们就中朝文化交流、专书考证辨析、燕行路线考查、日本越南使行纪录研究等多个具体研究问题进行发言与评议,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和学科背景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探讨。研讨会于6日中午召开闭幕式。
闭幕式上,王丹教授向各位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上精彩的发言和讨论表示诚挚感谢,指出会议为各位学者把握“使行录”研究的学术热点前沿、探究学术发展方向提供了交流平台。
王元周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研讨会的热烈盛况也充分说明“使行录”研究大有可为,号召学界同仁共同为“使行录学”贡献力量。
漆永祥教授发表闭幕致辞。他表示,此次会议是国内外“使行录”研究相关成果的一次充分展示和交流,主题发言为“使行录”学术视野和理论方法指明了方向,报告论文新见叠出、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整体讨论具有启发性。此次会议联络团结了“使行录”相关研究的学术力量,与会学者的国别视角多元、年龄结构合理。他期待未来各方研究力量能协调共进,共同推动“使行录学”走向规范与深入,期待“使行录学”为增进文化自信,推进东亚文明理解与互鉴做出更坚实的学术贡献。
据悉,主办方后续还将推进出版“使行录”学研究论文集等多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