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
第二届“百年大变局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2022-09-28
2022年9月24日,由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下文简称“社科院俄欧亚所”)编辑部合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指导的第二届“百年大变局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在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新楼501会议室顺利召开。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全国8个省份1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齐聚云端,探讨国别和区域的前沿问题。
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副校长王丹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副院长王丹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教授探讨了“百年大变局”之下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下文简称“欧亚地区”)对于保障我国总体国家安全、维护陆疆周边稳定、保障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维系陆上西向交通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宁琦教授提出,北京大学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应尝试从政治经济结构、地缘格局、历史源流和文明传统等维度理解特定地理空间的政治,在对特殊现象的观察中融入对普遍问题的思考,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叙事和以文明互鉴为基础的新史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识力量。因此,北京大学的各相关学科将继续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希望能长期与以社科院俄欧亚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携手合作,深化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教授作开幕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所长肯定了本次会议主题和参会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对于我国国际战略的重要意义。孙所长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需要从国家、地区和国际三个层面入手思考,而其中与西方的关系是所有议题难以回避的面向。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大量而持续的经费投入和相对灵活的培养机制。最后,尽管预测国际问题的难度很大,但孙所长鼓励青年学者坚持跟踪时事前沿,在持续的观察和反思过程中提升研判能力,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作开幕致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大使以线上形式为会议作主旨发言,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于大使列举了近年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从我国的经济地位、发展趋势、疫情影响三方面探讨当前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于大使强调,“百年大变局”下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对世界格局的总体观察和思考。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大使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提供了“文明—边疆视角”。自近代以降,区域研究在西方学界始终是世界帝国对其边缘地区的研究,其知识建构服从于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的二分法。因此,摆在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区域”。在新的视角下,区域实为近代以来各主要文明之间“边疆地带”,是多个文明对话、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强教授指出,在诸文明竞争之下,边疆具有能动性,既会随着文明力量的盛衰而消长,也会在一定条件下颠倒与中心的关系;边疆具有居间性,是文明借鉴和吸纳异己力量的窗口;边疆还具有革命性,是颠覆衰朽文明、同时也是促使文明自我革新的渠道。“百年大变局”之下,一度被西方视为“边疆”的中华文明重新崛起。中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应兼具文明中心和边疆的视野,与其他学科一道共同建构面向人类未来的文明新形态。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强世功教授作主旨发言
第一场次“欧亚研究的理论探索”的报告侧重于从经验提炼理论,围绕“文化”和“帝国”两个关键概念展示了研究者对前沿问题的理论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张严峻助理研究员探讨了历史叙事在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的运用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方亮梳理俄罗斯地理空间结构变迁的模式,将当前政治格局置于“俄罗斯世界”空间演变之中理解。兰州大学硕士生张峻溯借鉴中国社会学中的“差序”概念,以国家间的“差序互动模式”解释近年来俄罗斯与土耳其关系的变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吴吉韵从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四国案例中提炼后继党转型初期政治竞争力分化的三条路径。《外交评论》编辑部主任吴文成编审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费海汀助理教授为每篇论文都提出了专业的修改建议。
线上参会者合影
在第二场次“欧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历史文化维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历史系博士生桂欣从赫梅利尼茨基的历史书写入手,分析不同时期欧亚地区国际政治形式与国别史观的互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盛华玺从近代欧陆与俄国政治思想互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诠释杜金的地缘政治理论。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生常玉凯从长时段的宗教和语言文字角度分析欧亚地区族群分化的进程。山东大学博士生周子淙以“战略性威慑”概念分析欧亚地区2010年以来的国际政治互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荣真尝试利用民意调查和社交媒体数据国际局势影响下特定地区语言与身份认知的关系。社科院俄欧亚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研究员肯定了上述论文的问题意识、理论视角、分析深度和资料基础。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尹旭助理教授从专业的翻译角度对各篇论文提出了细致入微的修改建议。
与会嘉宾合影
第三场次“欧亚历史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庄宇助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邢媛媛副研究员通过以迫日还辽政策出台为中心的考察,分析了俄国对日安全认知的演变及竞争战略的调整,并从短期和长期分析了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层含义。吉林大学博士生史旭超详细综述了俄国保守主义研究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变迁,并探讨其价值取向和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敬如歌梳理了彼得一世时期的地理考察,探讨了18世纪俄国与中亚地区交流过程中的战略视野。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李晓如系统梳理了一战前后比萨拉比亚领土归属问题的历史脉络。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许金秋教授和社科院俄欧亚所编辑部副主编张昊琦研究员从史观、方法论和史料层面并对各篇文章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第四场次“百年大变局下的俄罗斯内外政策”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惟静助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徐睿迪展示了俄罗斯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脉络、主要政策措施及实践,探讨了其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障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于海龙助理研究员就日本对俄制裁进行评析。辽宁科技大学李俊老师回顾了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进程,提出了特殊时期下的应对策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刘志探讨德俄能源合作的特征、现状以及德方的应对措施。黑龙江大学硕士生牛子悦分析了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境外同胞因素。社科院俄欧亚所副所长庞大鹏研究员肯定了本场报告的现实意义,并就各篇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和资料基础对各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的指导。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部主任李中海研究员和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施越助理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李中海研究员强调,论文写作须关照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注重关键概念界定的准确性,并根据选题设计文章的框架结构,反复打磨行文修辞。他指出,本次会议专题报告内容丰富、专家点评深入专业、会议安排周密有序,并对本次参会的各位领导和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表示了感谢。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助理教授施越代表主办方向与会的各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会务团队致谢。施越老师指出,本次会议聚焦于欧亚地区,继续采取“以文参会”的原则,邀请青年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及其深层次的根源,致力于搭建学术研讨和获取写作反馈的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交流,促进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部主任李中海研究员、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助理教授施越作闭幕总结
文/李羽姗 陆元贞 摄/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