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外院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讲述】在教学中培养学术精神,在包容中创建学术共同体——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助理教授 胡旭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

​       我是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老师胡旭辉。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么隆重的场合做一个演讲。刚知道我有演讲任务的时候,内心很是忐忑,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人才济济,大咖云集,而我,只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后来我想,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北大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之所以是北大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个普通而有个性的个体走到一起,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我们的个性和独有的共性。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作为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普通教师的一些个人感悟。

​       我这次的感悟,直接的触发源头来自一次学术活动。这个月月初,伦敦大学语言学家,也是英国语言学会主席,David Adger教授来北大访学,在访学期间,他和我组织的北大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句法阅读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他和我说他常常有意外的惊喜。比如谈到大脑中的语法运算,一位学生和他讨论了图灵机和语法运算的关系,谈到跨语言的研究,则有学生和他分享正在做的阿拉伯语语法研究,还有学生和他探讨汉语历史语法对当代语法理论的挑战。让他更为惊讶的是,谈到某些最新发表的论文和观点,我们句法小组都讨论过,学生还能就此提问、质疑。

​       Adger教授离开北京的那天晚上,我着手准备今天的演讲稿,我突然想到,我们句法小组的模式,不正反映了我们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教学的一些特点吗?我总结了下面几点:首先是包容和跨界的胸怀,第二是前沿的视野,第三是平等的学术共同体,第四是纯粹的学术精神。下面我谈谈对这几个特点的个人感悟。

​       首先是,包容和跨界的胸怀。我们外语人探索不同文明,自然深深懂得包容的重要性,我也希望将包容的精神引入教学,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句法小组吸引了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不同系以及北大不同学院同学的加入,我们学生有我们语言所的,也有英语系、阿拉伯语系的,还有中文系,对外汉语学院、以及信科的学生。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也不断丰富我的思维。比如,学生进行的英语和意大利语对比研究,触发我进一步系统研究日耳曼语和罗曼语内在的语法差异;阿拉伯语系同学帮助我了解闪语的语法特点,来自中文系的同学让我对传统汉语语法研究有了亲切的认识,和信科同学的研讨,让我这个文科生形成了初步的程序员思维。

​       第二, 学术视野。作为北大的外语人,我有责任通过我的教学将学生的眼光引领到国际学术的前沿,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参与国际学术界的争鸣,一代代的北大人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坚持每周带领学生阅读国际主流期刊的文献,以之作为我的职责所在。我感到特别开心的是,我们的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去海外交流,没有格格不入、落后他人的感觉。比如,最近,一位在英国交换的句法小组硕士学生和我反馈,他们语言学专业课的教授跟她说:你在北大学习的理论基础已经超越了这门研究生课的水准,可以不用再上这门课,直接参与我们的教授、博士生的研讨课就可以了。

​       讲到学术共同体,我们讨论很多的是老师们的共同体,这当然很重要,我们学院这方面着力很多,大家以后多去顶楼咖啡馆讨论这个话题。我今天想说的是,作为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的老师,我们也同样注重学生的学术共同体的创造。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的灵感来自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学人一起聚会、自由讨论。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首先就是,创造条件,将一群有共同学术兴趣的人聚合到一起,这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同时也尽力做到另一半,那就是创造平等自由的讨论风气。一群学术兴趣一致、学科背景各异的年轻人,在北大这个园子里自由平等地讨论学术,这想想就是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我竟然在过去四年中参与了一个这样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回头想想,只觉得自己幸福和幸运。

​       最后,我想谈谈教学中的纯粹学术精神。外语人当然注重有直接社会价值的教学和学术成果,但是我们也深知,我们是学者,带领学生追求看似无用的学术精神,既是学者的本分,也是社会的要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大批坚守学术精神、学术风骨的学人,才能不畏诱惑,不惧风雨,对世界不是迷茫而是好奇,对世人不是世故而是真诚,对世事不是冷漠而是热忱,更为重要的是,对世风不是盲从而是坚守独立的人格。

​       最后,祝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20周年生日快乐,期待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更辉煌的明天!

​       谢谢大家!